少年聽雨歌樓上。紅燭昏羅帳。
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、斷雁叫西風。  而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。
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 
許大夫年輕時常喜吟詩誦詞

這一首蔣捷所寫的《虞美人;聽雨》,就是其中最喜好的一首。

誰無少年?

誰不到中年(早夭者不算)

運氣好些,也能到老年

沒有英才早逝,到底是好還是不好?

有道是「自古美人如名將,不許人間見白頭」,

英雄遲暮、美人白頭不是長壽嗎?

何反是壞事呢

如果岳飛不是三十八歲就被十二道金牌追殺

而是活到齒搖髮禿耄耋之齡

如果西施是活到臉皺背駝牙齒掉光之時

那麼

歷史上的形象會不會改變呢?

這首詞描繪少年、壯年、老年的心境
恰為人生做一註腳

  蔣捷,字勝欲,陽羨(今江蘇宜興)人。生當宋、元易代之際,約為宋度宗鹹淳十年(1274)進士。年青時曾貴為一介公子,宋亡後保持氣節,隱居竹山不仕。其一生飽經戰亂流離之苦,頗富憂患意識。現存九十餘首詞,多體現人生遭際、表達故國之思,《虞美人;聽雨》即為詞人深諳人生況味的藝術結晶。 

  在這首詞中,蔣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筆極寫自我人生歷程和生命體驗。其構思之巧妙、手法之獨特、含蘊之深刻足令後人津津樂道,實為《竹山詞》中代表篇目。悲歡離合總無情,經歷世事紛紜的詞人回味一生,感慨萬端。他已沒有晏歐們的瀟灑閒適,沒有秦柳們的優遊快意,沒有東坡們的豪邁曠達。時光飛逝,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拋。紅了櫻桃。綠了芭蕉(《一翦梅;舟過吳江》);憂離傷亂,他曾道此際愁更別。雁落影,西窗愁月(《秋夜雨;秋夜》);經歷風雨飄搖,意蘊層層沉積,終在暮年凄涼一片秋聲(《聲聲慢;秋聲》)的心境中凝結為小令詞:《虞美人;聽雨》。這首詞言簡意深,不僅以其貯存的豐厚的人生意蘊即唐宋詞第一生命力” 

  耐人咀嚼,更因其獨到高妙的藝術表現而卓立詞壇。 
  三部曲式的線性歷時結構 

  詞人對自己的一生際遇回憶體味,擷取少年、壯年、暮年三個代表性時段,選擇歌樓、客舟、僧廬三個典型地點,以聽雨這樣常見而又貼切的背景情節為貫穿始終的紐帶,珠珠相串,井然有序,連綴成為一個渾然有機的整體。詞之難於令曲,如詩之難於絕句。。(《白香詞譜箋》p8)這首詞即畫面簡潔,頗富概括性,無一處閒筆:第一幅畫面,少年時代,閒適浪漫不更世事,色調輕傃迷離。第二幅畫面,中年乃多事之秋,人在漂泊流轉中,色調慷慨蒼涼。。第三幅畫面,而今正值暮年,詞人由跋涉而停頓僧廬。閱盡世間滄桑,深味悲歡離合,參悟之下心境並未靜如止水,尚有無奈痛苦之潛流,色調黯然低沉。 

  蒙太奇手法的借用 
  蒙太奇是法文“montage”的音譯,原為建築學用語,意為裝配、構成、組合。在影視藝術中,這一術語指畫面、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。這首詞恰以淅瀝不斷的雨聲為畫外音,在同樣的聽雨背景中,表現出不同時段人生劇目的鏡頭切換和疊加。詞人如一高明導演,借用蒙太奇手法,創造出這一詞篇時空的統一性、連續性,完成對生存環境及典型事件的描述,表達具有內在邏輯聯係的思想和情感,創造出這一詞篇時空的統一性和連續性。這一手法不僅使虛構的時空具有了一定意義的逼真性,由此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視效果,引人無限遐想和回味。 

  意象化詞語及象徵手法的使用 
  詩詞尤重意象,意象是構成詩詞意蘊的基本單位。這首詞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加以概括,三幅畫面均以意象化詞語連綴而成,含蘊深厚。詩的價值並不存在於表現抽象概念的詩行或散文詩中,而在於通過意象的美妙編織,能喚起情緒和沉思。然而觀念在這裏是作為一種組織原則在發生作用的,他幫助我們在一種既是理性的,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整個的意義。” 

  ()諸如:歌樓客舟僧廬,暗寓人生主要行跡,蘊涵著不同情緒。由,色調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遷。而在每一場景中,所用詞語大都含寄托,富象徵,具有符號性。如:紅燭羅帳描繪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適意快活;斷雁(即孤雁)、西風渲染了詞人的漂泊身世與孤寂心境,有遊子懷鄉之情愫。僧廬則點明詞人遍嘗悲歡離合,晚年引身而退,看似無情實則痛楚無限。 

  言近旨遠,寄慨遙深 
  詞人匠心獨運,以聽雨為線索,並構成整個畫面的背景。下雨本自然現象,人力難違。詞人借聽雨寄寓人生歷程多風雨之意,實遷想妙得。歲月匆匆,轉眼已是人生暮年。人到老年尤愛回憶往事,此時深沉的情感乃其一生的積淀。於是,淅瀝不斷的雨聲點點滴滴敲打著詞人的心扉,他最終在隱退生活中發出了看似通達實則痛苦的慨嘆: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既對一生情感、生活進行了總括,也包含著歷盡波折起落而對生命的執著。一任,用語恰當,虛字傳神,暗點詞人斯時心境:人生如夢,往事如煙,風雨之中細追尋。隨著詞人的漸悟,這首詞也從感性漸至理性,並因其普遍性的意義終致耐人尋味之妙。 

  《虞美人;聽雨》充分體現了古典詩詞興發感動的審美特質。其傳神的形象性、鮮明的畫面感、含蘊的深厚性,皆令全詞語盡而意不盡,意盡而情不盡。這首詞雖為小令簡筆,看似語語纖巧字字妍倩(毛晉《汲古閣詞跋》),但深衷淺貌,絕非用力雕琢者所能為,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詞場而不衰。元末之際紛紜的社會環境給善感的文人提供了憂患的舞臺,同樣經歷末世情境的蔣捷成為他們留連的對象,這首寄寓一生遭際的詞篇自然躍入眼簾。文人韓奕偶然得觀蔣捷詞《虞美人;聽雨》,深有感慨:夫聽雨,一也。而詞中所雲不同如此,蓋同者,耳也;不同者,心也。心之所發,情也。情之遇於景,接於物,其感有不同耳。” 

  這一感慨深得詞旨,可謂的評。韓奕,字公望,吳地良醫,好與名僧遊。在《全金元詞》所錄28首詞中,詞序及詞作多言及宿於寺廟或與之相關,與名僧遊並非虛言。對蔣捷的品評也應運而生:蔣竹山者,則義興蔣氏也。以宋詞名世。其清新雅麗,雖周美成、張玉田不能過焉” ,據現有資料,這樣針對某篇及整體的評價是首次出現,對於竹山詞的接受意義重大。清新雅麗是竹山詞的一面,雖然難合其全部藝術風格,但至少說明元代吳地對《竹山詞》的關注程度以及心理感受。 
  元人標舉《虞美人》詞,並樹為經典,自倪瓚後以上記述為明代的書畫典籍《趙氏鐵網珊瑚》、《清河書畫舫》等多處轉載,對蔣捷聽雨詞的傳播尤為深遠。至晚清王運仍然評價雲:此是小曲。情亦作憑,較勝。雖然寥寥幾字,卻深得小詞妙處,引領讀者進入別樣天地。這首詞深衷淺貌,絕非用力雕琢者所能為,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詞場、吟詠不衰。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m85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