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知道環境、氣候不一樣,大自然的土壤成分就不一樣,生長的植物也會不同。三高患者就是具備了痰濕體質的共同土壤,雖然看起來生的病不一樣,卻都具備痰濕體質的背景,也就是說,痰濕體質的人,容易發生代謝症候群等疾病。

   ◆代謝異常易患心血管疾病
  在代謝症候群人口中,糖代謝異常者約45%;血脂異常者為80%以上,血壓升高者約90%。代謝症候群表示人體存在著多種代謝異常的情況,包括糖尿病或血糖調節機制受損、高血壓、血脂紊亂、全身或腹部肥胖、高胰島素血症伴隨胰島素阻抗、微量白蛋白尿、高尿酸血症等。這些代謝異常,大多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。
 ★區分「有形之痰」與「無形之痰」?
  ◆「有形之痰」能護衛呼吸系統
  ●「痰」的定義
  痰是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,它透過支氣管上皮纖毛的運動,從肺部向上呼吸道推動,最後透過人的正常咳嗽反射,從氣管內咳出而排出體外。
   正常人的痰,只是保持呼吸道濕潤而分泌的少量黏液。當人吸入刺激性氣體、塵埃、致病細菌、病毒時,上呼吸道就可能會發炎,或當肺部發生疾病時,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增加,痰量就會增加,痰的性質也會發生變化,會由黏痰變成黃濃痰。
   ●「痰」可保護肺部
   呼吸道分泌少量的黏液是正常的,它可以發揮保護人體的作用。當人吸入比較冷或乾燥的空氣時,透過呼吸道,可以使進入肺部的含氧空氣濕潤和加溫,也可以使吸入空氣中的塵埃、有毒顆粒、含細菌的塵埃等,吸附在濕潤的支氣管壁上,透過支氣管上皮的纖毛運動,推往上呼吸道,透過咳嗽排出體外,發揮保護肺部的作用。
   ◆「無形之痰」易成為其他疾病的溫床
  由於痰濕具有黏膩、阻滯的特性,所以容易成為其他疾病的溫床。中醫把痰分為2種:一種是「有形之痰」,主要存在於肺部,這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痰;還有一種是「無形之痰」。
   我們可以用一種具體名詞,來解釋「無形之痰」,比如脂肪具有「痰」的污穢、黏滯、稠厚等特徵,它是聚積在體內水濕中的污穢部分凝聚而成。我們的身體如果被痰濕裹住,就好像腰上拴著一個秤砣,讓人覺得沉重不舒服,做什麼都很費力。
   無形之痰最常見的症狀為,身上會長出肉疙瘩,西醫稱為「脂肪瘤」,中醫名為「痰核」,瘤體大小不等,可能生長在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,尤以肩、背、腹部最常見。欲根除渾身肉疙瘩的最有效方法,就是進行體質調養。
 ★痰濕讓人無法代謝吃下的食物?
  在正常的情況下,我們吃下的食物進入人體後,經過脾胃消化吸收,會變成一些精微物質,然後運輸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,發揮營養功能。
   ◆「濕」聚為水,積水成「飲」,飲凝成「痰」
  這些精微物質包括津液,津液是人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,包括體液和正常的分泌物。而濕之所以形成,就是由於所吃下的食物,無法正常吸收,轉化成為人體可以利用的津液。
   如果脾的功能出現問題,水液和食物就變成「水濕」,痰濕體質的人會出現腹脹、腹滿等症狀。而水濕停聚過多,就會變成「飲」,飲積聚過多,又受到熱邪的侵擾,就會形成痰。因此濕和痰息息相關。
   ◆痰濕者腹部肥軟、臉色黯淡
   我們都知道脾位於腹部。脾運化不佳,食物堆積在腹部,所以痰濕的胖,一定是以腹部為主的胖,腹部摸上去肥滿鬆軟。脾虛弱,痰濕困脾,營養物質不能滋養臟腑組織,不能運送到臉部。因此痰濕體質的人,臉色發黃、黯淡、眼泡微浮,尤其早上起床時最明顯。
   俗話說:「肺為貯痰之器」、「脾為生痰之源」。長時間勞累、思慮過度,飲食上老是吃甜、黏、膩的東西,時間久了,肺和脾的功能低下,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。水濕內停凝結成痰,就會出現肥胖、睏倦,甚至脂肪堆積過多等症狀,進而形成中醫所指的「痰核」,痰濕就會相繼出現。
   ◆痰濕聚集體內,無法代謝食物
   痰濕聚集,吃下肚的食物無法代謝,痰和濕都是黏膩的東西,所以會出現臉泛油光,汗多且黏膩等情形。
   至於「肺為貯痰之器」,則表示痰是儲存在肺部裡面的。一旦傷風感冒,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影響,就會出現胸悶、痰多的症狀。如果痰濁到了口中,就會感覺口黏膩或者回甜。痰濕就像口香糖,黏在一個地方總是很難清除乾淨,所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,大便不成形、黏黏糊糊的,小便則是混濁,量不多;另外還有舌形肥大、舌苔白膩、滑脈等現象。
 ~以上資料摘自《認清體質好養生》王琦◎著
人類智庫【康鑑文化】出版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m85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